找到相关结果约19条 用时0.017秒
可事以财,体现的是一种尚俭戒奢的作风、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、一种公私分明的品质。尚俭戒奢、少私寡欲,对党员干部而言是自我修养,更是客观要求。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中说:“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欲望没有穷尽,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。廉者,首当克服贪欲,不为物役。一个人......
发布时间:2025.06.16
度,开拓了学生的眼界。朱熹不仅重视“高等教育”,还很注意“学前教育”。宋代时,儿童被重视的程度比此前大为提高。系统思考儿童教育的著作,就有司马光的《家训》,吕本中的《童蒙训》和朱熹的《小学》《童蒙须知》等。朱熹编纂的《童蒙须知》,明确了儿童教育的重点和次序。他提出:“夫童蒙之学,始......
发布时间:2025.05.08
廉之行处世,真正挺立于天地之间。然则何以正心?心若澄潭,自可映月;性若幽兰,不饰自芳。处事以廉非刻意为之,实为内在本心的自然流露。北宋名臣司马光一生俭朴,卧处仅一床青布被,友人劝其稍饰门庭,答曰:“吾心所安,不在外物。”其清廉非因畏人言,而在内心以清为美、以廉为荣。廉者,不自欺也。......
发布时间:2025.05.08
:“田稷之母,廉洁正直。责子受金,以为不德。忠孝之事,尽财竭力。君子受禄,终不素食。”桓少君与孟光以俭约为美,留下贤内助的美谈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不仅为后世留下了《资治通鉴》,还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家训著作。家训史上的名篇《训俭示康》,是司马光对儿子司马康的劝诫,核心内容是希望“以俭素为......
发布时间:2025.03.12
贪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。不厚费、不妄用的背后是戒奢崇俭,耐得住清贫、抵得住诱惑的定力和境界。这番见解,至今给人启迪、发人深省。俭何以廉?北宋司马光在其家书《训俭示康》中给出了答案:“夫俭则寡欲,君子寡欲,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”意思是说,节俭可以减少贪欲,君子如果少贪欲就能够不被......
发布时间:2024.12.18
一”的过硬作风,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。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有句名言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”意思是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,这才是真正的过错。司马光小时候,有一次剥核桃,核桃仁外面有一层皮很难剥掉。后来,有个仆人教司马光将核桃仁放在开水里烫一下再剥,果然就容易了。司马光向人炫耀,说是自......
发布时间:2024.10.29
得很重:“公才不称此官,垍何敢因私害公”,要他勿再提求官的事。同为友人赠礼,薛仁贵的接受与裴垍的拒绝,都是用心维护自己的清廉名节。史学大家司马光,警枕催读著书忙不知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写到裴垍的故事时,是否心中涌现出对同乡前贤的敬佩。司马光为官的地方在汴梁(今河南开封),完成《资......
发布时间:2024.09.20
南王刘安、河间献王刘德、汉宗室刘向刘歆父子、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,隋唐五代时期的牛弘、李泌、白居易、上官婉儿、耶律倍,宋辽金元时期的欧阳修、司马光、陆游、元好问,明清时期的宋濂、钱谦益、王世贞、徐乾学、曾国藩、梁启超等等数不胜数。特别是明代私人藏书家范钦所建天一阁,更是作为保存至今的......
发布时间:2024.03.19
“哀公曰:‘敢问儒行’”这一句作注解时补充说:“儒之言,优也,柔也;能安人,能服人。又儒者,濡也,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。”后来元朝的胡三省给司马光所著的《资治通鉴》作音注时,在《秦纪》里对“鲁儒”的解释就引用了孔颖达的上述观点。清朝的文字训诂学大师段玉裁也认可上述的说法,并对“术士之......
发布时间:2024.01.02
“用力多者收功远,其所精诵,乃终身不忘也”,在《司马光好学》一文中,朱熹用这样的言语评价司马光勤奋读书。幼年时的司马光担心自己读书“记问不若人”,别人会背诵了便去休息玩耍,他却“独下帷绝编,迨能倍诵乃止”。司马光勤学惜时,或在马上,或中夜不寝时,咏其文,思其义。久而久之,终成大......
发布时间:2023.10.25